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发布日期:2015-07-28浏览:1308
在人际的舞台的上,我们不可避免的面临冲突、矛盾、争执。可是诸多争执的背后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相左导致的。同样是一本书,商人从中看到生意,女人从中读到了爱情,哲人从中发现了真理,诗人从中悟到了韵律。绝对的客观似乎是不存在的,在人与人的交往沟通中,客观均是来自于每个人的主观。我们的家庭、经历、学识、职业都决定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都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决定了我们心中的客观。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所谓的“以己度人”就是如此了。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通常会认为别人不会加害于他;一个信守若言的人,也相信别人会履行自己的承诺。反之,一个敏感多疑的人,会认为别人总是在算计着他;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也总觉得别人的讲话中真实的成分有限。
三国的曹操生性多疑,刺杀董卓失败后,途中逃至与其父结义的吕伯奢家中。当夜,吕伯奢出去买酒准备款待曹操,独留曹操与随行在家中。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霍霍的声音,并起疑心,与随行的人讲:“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接着更令他犯疑的是家人的对话:“缚而杀之,何如?”此时,曹操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狐疑和恐惧,冲进去不容分说举刀砍杀,不分男女老幼一口气杀了八口人。惊魂未定的曹操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转身看到厨房中捆绑着一头正待宰杀的猪,他突然轰然大悟,原来人家是想宰猪款待他们。之后仓促逃走,不料路上又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吕伯奢疑惑的讲:“家中宰杀了猪,我这里又打了好酒,你干嘛这么急着离开呢”。曹操现在又顾忌起吕伯奢知道真相后,告官报复他,又是一刀结果了吕伯奢的性命。末了还恶狠狠加上一句令人发指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多疑猜忌、爆裂凶残,他会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俗话说的就是“推己及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
心理学称之为“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用来说明在社交人际中主观将自己的特征、感情、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企业的领导拉着员工的手,不知疲倦的谈论着上市;男朋友拉着女友的手,涂抹横飞的讲述着篮球;家长拉着孩子的手,长吁短叹的告诫着人生。人际沟通中,我们会倾向于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会假设别人也同样对此报以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投射效应影响了我们认知的客观性,而往往会以自己的主观猜想和自我假设,认为对方是和你一样的状况和喜好。一位失恋后痛不欲生的人,看到了别人和女朋友分手,他就会认定对方一定也是伤心欲绝;一位一心向往着大海的人,听说有朋友到了三亚,他就会认定对方一定心旷神怡。事实也许并非如此,那个失恋的人,或许是双方都觉得相处索然寡趣而欣然分开;而那个去了海边的朋友正是因为压抑难当而寻求释放和解压。如果我们都按照自己的假定和投射去与他人沟通,结果往往是错位和失衡的,难以建立融洽的氛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像是视网膜的“盲点”,又称为“视网膜效应”。当我们看待外物的时候,在眼内视网膜的神经束汇集中心处,因为没有感光细胞而不能传感视觉,产生盲点。当盲点反馈到脑神的时候,我们却用其他的视觉成像填充了盲点的位置,使我们看东西的时候,看似是全面的。开车的时候你会有同样的感触,在我们通过观察倒车镜来判断左右的汽车和行人时,在车的侧后方是观察不到的,产生了盲点。同样,在我们认知的客观世界中,也存在着盲点,为了规避盲点,我们主观上会通过“投射、自我假设”等去填充,从而塑造了我们了解事物的全貌。
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知道自己了解的客观并非客观的全貌,也无外乎“井底之蛙”的景象,不能投射到推己及人的程度。在全社会经济富豪人物不问出身的占据所有杂志报刊头版头条的时候,还有“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读书人情节恪守价值道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他人的客观也是来自于自我的主观,要知彼解己的沟通和看待。多去听取和了解他人的想法,再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想法,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避免以自我的客观去与他人沟通,才能避免四处碰壁,灰头土脸。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通常会认为别人不会加害于他;一个信守若言的人,也相信别人会履行自己的承诺。反之,一个敏感多疑的人,会认为别人总是在算计着他;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也总觉得别人的讲话中真实的成分有限。
三国的曹操生性多疑,刺杀董卓失败后,途中逃至与其父结义的吕伯奢家中。当夜,吕伯奢出去买酒准备款待曹操,独留曹操与随行在家中。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霍霍的声音,并起疑心,与随行的人讲:“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接着更令他犯疑的是家人的对话:“缚而杀之,何如?”此时,曹操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狐疑和恐惧,冲进去不容分说举刀砍杀,不分男女老幼一口气杀了八口人。惊魂未定的曹操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转身看到厨房中捆绑着一头正待宰杀的猪,他突然轰然大悟,原来人家是想宰猪款待他们。之后仓促逃走,不料路上又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吕伯奢疑惑的讲:“家中宰杀了猪,我这里又打了好酒,你干嘛这么急着离开呢”。曹操现在又顾忌起吕伯奢知道真相后,告官报复他,又是一刀结果了吕伯奢的性命。末了还恶狠狠加上一句令人发指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多疑猜忌、爆裂凶残,他会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俗话说的就是“推己及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
心理学称之为“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用来说明在社交人际中主观将自己的特征、感情、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企业的领导拉着员工的手,不知疲倦的谈论着上市;男朋友拉着女友的手,涂抹横飞的讲述着篮球;家长拉着孩子的手,长吁短叹的告诫着人生。人际沟通中,我们会倾向于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会假设别人也同样对此报以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投射效应影响了我们认知的客观性,而往往会以自己的主观猜想和自我假设,认为对方是和你一样的状况和喜好。一位失恋后痛不欲生的人,看到了别人和女朋友分手,他就会认定对方一定也是伤心欲绝;一位一心向往着大海的人,听说有朋友到了三亚,他就会认定对方一定心旷神怡。事实也许并非如此,那个失恋的人,或许是双方都觉得相处索然寡趣而欣然分开;而那个去了海边的朋友正是因为压抑难当而寻求释放和解压。如果我们都按照自己的假定和投射去与他人沟通,结果往往是错位和失衡的,难以建立融洽的氛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像是视网膜的“盲点”,又称为“视网膜效应”。当我们看待外物的时候,在眼内视网膜的神经束汇集中心处,因为没有感光细胞而不能传感视觉,产生盲点。当盲点反馈到脑神的时候,我们却用其他的视觉成像填充了盲点的位置,使我们看东西的时候,看似是全面的。开车的时候你会有同样的感触,在我们通过观察倒车镜来判断左右的汽车和行人时,在车的侧后方是观察不到的,产生了盲点。同样,在我们认知的客观世界中,也存在着盲点,为了规避盲点,我们主观上会通过“投射、自我假设”等去填充,从而塑造了我们了解事物的全貌。
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知道自己了解的客观并非客观的全貌,也无外乎“井底之蛙”的景象,不能投射到推己及人的程度。在全社会经济富豪人物不问出身的占据所有杂志报刊头版头条的时候,还有“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读书人情节恪守价值道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他人的客观也是来自于自我的主观,要知彼解己的沟通和看待。多去听取和了解他人的想法,再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想法,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避免以自我的客观去与他人沟通,才能避免四处碰壁,灰头土脸。